作者: 吳博貴 醫師 / 醫學博士
如同之前所說的,所謂的『廣泛性切除術』,傳統上定義為:『沿著腫瘤的邊緣,並帶著二至三公分的正常組織,將腫瘤切除』。而正常的組織應切掉多少公分,目前並無定論,幾十年前的文章均建議至少要三公分以上,但現在因為手術前有有好的化學治療,加上影像儀器的精密度提升,因此一般認為一至三公分的安全範圍便以足夠。
因此,這個『一公分的安全範圍』便可以使我們骨科醫師,在特殊的腫瘤情況之下,發展出新的切除腫瘤方法。包括:
1. 半皮質骨切除法(hemicortical resection)。
2. 半髁切除法(hemicondylar resection)。半皮質骨切除法的衍生,同時保留一側的軟骨。
3. 骨骺保留法(epiphyseal preservation)。
所謂的骨骺保留法,是指少部分的腫瘤(約20%),其腫瘤生長的位置離關節較遠些(位在離骨幹較近的骨幹骺或甚至到達了骨幹處),此時我們便可以使用骨骺保留法來保留病患原本的關節。因為當腫瘤越遠離關節處,我們手術切除腫瘤後所餘留於體內的骨頭長度會越多,重建時,醫師可以較可能的將滅活過乾淨的骨頭重新固定回體內。反之,若腫瘤生長的位置離關節較近,我們手術切除腫瘤後所餘留於體內的骨頭長度會越少,支撐力便不夠我們將滅活過乾淨的骨頭固定上去,而導致重建的失敗。我們可以看一下下方的圖,會比較清楚。
適合『骨骺保留法』的腫瘤與一般腫瘤的差別:
以下的圖示,說明『骨骺保留法』與傳統『廣泛性切除術』的差別:
『骨骺保留法』步驟:
骨骺保留法(epiphyseal preservation)相對於傳統手術的優點,便是保留我們的關節軟骨,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,比較不用擔心未來人工關節鬆脫的問題。另外,關節端的前十字韌帶、後十字韌帶、內外側韌帶均完整的保留,手術的功能會恢復的比較好(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病患的復健運動)。然而,這個手術也有部分的限制與缺點: 1、當切完腫瘤後,剩餘於體內正常的骨頭較少,重建時固定不易。此時可能便需要使用健保不給付之『互鎖式鋼鈑』,或是使用石膏固定幾週。 2、手術前的核磁共振(MRI)品質必須相當好,能顯示腫瘤正確的侵犯範圍。 3、手術醫師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骨腫瘤手術經驗。 4、手術後多年,可能會有關節軟骨退化之情況,但是一般沒有太大臨床症狀。
以下是我們台北榮總骨骼治療暨研究中心之病例分享:
病例一:22歲女性,膝蓋骨上方惡性骨肉瘤,經骨骺保留法行腫瘤切除。
手術前的 X-ray 顯示腫瘤侵犯骨骼的位置離關節面較遠,可以保留病患的骨骺與關節。MRI 亦相當清楚的顯示腫瘤的範圍。
手術中行骨骺保留法腫瘤切除,保留病患的關節、前後十字韌帶。經攝氏零下196度超低溫液態氮冷凍,將腫瘤滅除後,得到一塊乾淨的骨骼,我們再將骨骼置回病患體內。十個月後,冷凍自體骨與自己骨骼完全癒合。
經由慎選腫瘤,骨骺保留法是一個相當好的方法。病患可以在手術後,幾乎可以得到與健康腳相同的恢復功能!